应届毕业生求职真的要专业对口吗?

本文作者
文章中的干货,已内置到这些模板中,立即开始创作
用专属模板完善简历,仅需2分钟,全面提升简历价值,让你的履历脱颖而出

招聘会的人逐渐散去,中文系毕业的小李仅仅只投出去了两份简历,而隔壁金融系专业的同学手里却拿着厚厚一叠面试通知。小李不断刷新着网上的招聘需求,「熟悉用户增长模型」每个字他都认识,连在一起的时候却感觉无比陌生。专业与岗位对齐的问题,就像悬在毕业生心头的巨石,难道专业不对口真的是死局嘛?

专业门槛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鸿沟?

在某些领域中确实存在硬性门槛,就好比艺术专业毕业生不可能任职建筑设计,法学专业未经司法考试难以获得执业律师,这些岗位都是需要专业认证的,专业对口就是这些行业的基本入场券。现实中却总有些人忽视这些行业门槛,如三甲医院人事曾说,去年收到23份跨行业投递的简历,但临床岗必须持有医师资格证,这是对生命的负责。

技术类型的岗位也同样存在边界,在汽车生产领域,其JD单上清晰写着:发动机研发岗要求车辆工程或急切专业背景,一位设计热力学、流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。尽管如芯片设计行业,企业可以教文科生编程,单无法用三个月补齐塔确实的半导体物理知识体系。企业招人是希望获得生产力,而非花费大量时间教授这个人达到行业门槛。

寻找岗位突破点,完成技能迁移

不过也不必过于灰心,依然有很多岗位充满弹性。比如在市场研究岗位,曾经招聘过一位历史系毕业生,他挖掘文献的训练能精准捕捉消费行为背后的文化动因。这些特质让他成为当年录用的最佳分析师。又或者像哲学系毕业学生,凭借逻辑思维拿下广告公司策略岗,美术院校毕业生用视觉叙述能力成功转型视频编导。

这些案例无非通过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,并完成它们在新岗位上的转移:

  • 外语专业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,在跨境电商中或许能成为优势;
  • 数学系学生的建模思维,或许能轻松应对金融数据分析;
  • 心理学毕业生的情绪洞察力,恰恰是用户研究的有力方式。

与此同时,企业的用人观如今也在发生悄然转变。自从互联网行业崛起后,各行各业都在希望能够融入互联网,这让跨领域人才成为企业求贤对象。或许你的能力在对口行业中并不能激起伟大的事业,但当你跨行业就职后,你的能力却能给这个岗位带来惊天变化。

甚至就连银行也不再只盯着金融专业,现在银行业校招笔试增加情景判断题后,去年录用的应届生里,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就任反欺诈专业识别诈骗话术的成功率最高。

专业名称从来不是能力的枷锁,当环境工程师用污染治理的经验去做ESG咨询,那些看似跨界的转变,恰恰是知识重组的创新。企业真正在意的,不是你学过什么课程,而是你能够用已有的知识体系,解决其业务场景中遇到的问题。与其困在「专业不对口」的焦虑里,不如梳理专业训练赋予你的独特思维,这可能是某家企业正在着急寻找的人。

智简引擎
本文提及的模板已准备好,点击开始创作
根据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岗位职责深度优化,匹配行业头部企业用人需求,为您提升简历质量带来更多灵感。
现在就动手尝试
只需要几分钟,基于专家级的辅助AI,帮助您创建更能体现自我价值的简历,助力您获得理想的Offer
智简引擎
使用智简引擎优化后
新简历平均邀约率提升63%